• 區(qū)劃代碼:620121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據(jù)《水經(jīng)·河水注》記載:“(澗)水出令居縣西北塞外,南流逕其縣故城西,又南逕永登亭西,歷黑石谷,南流注鄭伯津!庇赖峭ぜ磁f永登縣治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早在新石器時期,就有人類繁衍、生息。秦及西漢初年為西羌、小月氏及匈奴所據(jù)。西漢元狩二年(前121年)漢武帝開辟河西、建令居塞,為漢代的令居、枝陽、允街、浩門四縣的所在地,屬金城郡管轄。三國魏時廢枝陽縣。東晉十六國時,曾先后為前涼、前秦、后秦、后涼、南涼、北涼所據(jù)。前涼時復建枝陽縣,又增設永登縣,合令居、永登、枝陽三縣設廣武郡。北魏時為廣武縣,屬涼州廣武郡。隋時改為邑次縣,又改為允吾(讀鉛牙),大業(yè)六年(610年)又改為會寧縣,歸武威郡管轄。唐復置縣廣武縣,旋又改名金城縣,屬隴右道蘭州管轄。廣德元年(763年)陷于吐蕃。大中五年(851年)再度歸唐。北宋時被西夏占領,西夏王國在紅城子設卓羅和南監(jiān)軍司。蒙古世祖至元元年(1264年)置莊浪縣,屬永昌路西涼府,并修建了縣城。明洪武五年(1372年)改置莊浪衛(wèi),屬陜西行都指揮使司。洪武十一年(1378年)擴建了縣城,城周長4.13公里,高12.2米,內外8門,隨城角樓16座,城西南關廂1座,周長4.68公里,高9.3米,腰樓8座,門樓3座。清雍正三年(1725年)又改名平番縣,屬涼州府。1912年屬河西道(旋改甘涼道),1928年更名永登縣。1936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(qū),1941年又改屬第六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49年9月3日后屬武威專區(qū)。1955年10月,武威專區(qū)與張掖專區(qū)合并,永登歸張掖專區(qū)。1956年歸定西專區(qū)。1958年10月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,撤銷永登縣,原行政區(qū)域劃歸蘭州市永登區(qū)。1961年12月恢復永登縣。仍屬蘭州市管轄。1963年10月劃歸武威專區(qū)。1970年復歸蘭州市至今。